足球比分直播

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美丽中国先锋榜(8)|浙江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2019-08-23 来源:足球比分直播

2019-08-23 来源:足球比分直播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近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图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选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攻坚克难的30个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现将这30个案例予以编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引言】

  2018年10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作出重要指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摘要】

  21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对浙江省1万个行政村进行环境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16年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推动实施“千万工程”,并真正转化为引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实践,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截至2018年底,浙江全省建制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卫生厕所覆盖率98.6%,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率97%。

  2018年9月,“千万工程”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结出的硕果。“千万工程”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浙江“千万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背景情况

  自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浙江经济经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均在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但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相比,浙江率先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矛盾凸显。电镀、造纸、印染、制革、化工、铅蓄电池等重污染高耗能的乡镇龙头产业多年突进,集体和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代价巨大。乡村的水脏了,山秃了,垃圾成堆,农村环境问题严峻,群众健康受到威胁。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调研了11个市、25个县。据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顾某回忆,走访完安排好的村子后,习近平同志锁着眉头上了车:“刚才看的村子不错,但哪个县市没有几个好乡村?这是不是浙江绝大多数乡村的面貌?”顾某如实告知,全省大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两三万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接下来,习近平同志看完汇报点后,或是到周边村子看一看,或是随机下车查看,实地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浙江农民富,创业的人多,房子造得好,但浙江农村的污水、蝇虫、垃圾也多。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折射的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质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浙江亟待回答这道考题。省农办牵头拿出一套方案,计划整治1万个村庄。习近平同志说:“怎么整治要有样板,以县级为平台、乡镇为主战场、村一级为主阵地,每个县搞10个示范村,100个县就是千村示范,这个工程就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如今,16年久久为功,浙江以“千万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丰硕成果,为农村地区转型发展趟出一条新路。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广大农村地区处处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成为浙江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二、主要做法

  浙江实施“千万工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示范引领阶段(2003—2007年)。选择1万多个建制村,全面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建成118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0303个环境整治村。第二阶段:整体推进阶段(2008—2010年)。将整治内容拓展到面源污染治理、农房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省村庄整治任务。第三阶段:深化提升阶段(2011—2015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第四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并首次提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

  (一)建立党政主导、多方协同的责任机制

  “千万工程”千头万绪,点多面广,涉及城乡全方位各领域。2003年,省委拿出方案:成立由12个部门组成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小组,一方面合力推进,另一方面从城市管到农村,一竿子插到底。各级建立“千万工程”领导小组,由农业农村工作职能部门抓总协调、组织推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同,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实现了“千万工程”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项目资金、指导服务就配套到那里。事,由这些部门干;钱,由公共财政出。这样,管城市的部门第一次管到了农村,建城市的资金第一次用到了农村。

  仅有部门来协调还不行,一把手还得挂帅出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直亲自抓“千万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都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进行专项部署。此后,这也成为浙江历届省委每年都雷打不动的惯例,历任省委书记都把“千万工程”抓在手上。在省委带头引领下,浙江各地建立了一把手责任制,党委书记直接抓,党政主要领导还联系一个村,抓点做样板。那时,习近平同志将淳安县下姜村作为基层工作联系点,多次进行蹲点调研、了解民情,引导下姜村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曾经“土墙房,烧木炭,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穷山村,成为了如今“绿富美”的村庄,“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

  2006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海盐县于城镇调研,他问大家,推进“千万工程”还有哪些困难?基层同志回答:“‘千万工程’搞了三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我们村底子薄,缺资金,有些环保项目上不了。”“上面考核压力大,有些干部思想包袱重,有畏难情绪。”习近平同志勉励大家,实施“千万工程”,越往后越难,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只靠干部的力量也不够,必须由党委和政府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也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此,浙江明确“千万工程”关键在县、重点在乡、基础在村,实行分级负责制,把“千万工程”纳入党政领导绩效考核。省级主要是顶层设计、指导服务、督促落实;市县主要是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组织实施;镇村主要是落实政策、具体实施、建设管护。同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把村庄整治建设的主动权、话语权交给农民,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引导千百万农民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而共同努力。

  (二)建立规划先行、分类施策的引导机制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千万工程”刚推行时,一些地方走过弯路,有乡愁的老房子被拆掉了,建起了兵营式的新农房,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美,丢失了乡土的味道。2006年9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从规划开始强化特色》一文中提出,注意围绕特色做文章,杜绝盲目攀比,反对贪大求洋,防止照搬照抄,避免千村一面。

  浙江要求各地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按照“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的原则,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确定200个省级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和1.6万个保留村,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骨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推动全省建制村由2003年的近4万个缩减到2017年的2.7万多个。同时,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形成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等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

  浙江根据山区、平原、海岛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按照村庄功能定位、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分类确定村庄的发展方向、建设模式,巧于因借,不搞大拆大建,保持传统风貌、乡愁文化,建设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如宁波市象山县鹤浦镇大沙村,是典型的海岛地貌,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岛风光的优势,陆续上马沿海植物造景、观景平台、边坡生态设计等整治工程,随后有典型海洋特色的渔家乐开了起来。“面朝大海,我们一起安营扎寨”的营销语一经推出,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绿水青山之中分布着众多古村落、古建筑。实施“千万工程”,古村古建何去何从?2003年6月11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东阳市吴宁街道卢宅,视察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群落。当时,卢宅多处已破损严重,附近民房也较杂乱,被列为整治对象。是否要将卢宅连同破民房一起整治?有人建议:干脆都拆了,省事;建新的,更漂亮。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的结合。这番话,给浙江古建、古村的保护与整治指明了方向。今再来卢宅,走在老街的石子路上,看着斑驳的墙壁、屋檐下摇曳的灯笼、老街旁的传统店铺,仿佛置身于那段早已飘逝的悠悠岁月。近年来,浙江为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在全省建设了1万多家农村文化礼堂,组织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寻访传统故事——编撰一套丛书,触摸历史脉搏——形成一个成果,定格乡土印象——摄制一碟影像,回味乡愁记忆——推出一馆展示,构建精神家园——培育一批基地)和《千村档案》整理,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三)建立循序渐进、迭代升级的发展机制

  “千万工程”从哪些方面破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该从哪里切入?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研究,浙江省委决定从群众反映最强烈、花钱少见效快的整治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根据轻重缓急逐县推进,以星火燎原之势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全省累计硬化村内主干道4.3万公里,添置垃圾箱130万个,种植绿化苗木3500万株。到2013年底绝大多数建制村完成了整治,一大批“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洁净村庄。在村庄整治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农村区域整体面貌的提升,改变单点式的整治方法,深入开展“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四边三化”(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双清”行动(清理河道、清洁乡村)和全域性整乡整镇环境整治,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美丽庭院、精品村特色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乡镇、先进县示范县“联创联建”,实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移村换景、村村见景”,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

 

  以垃圾分类为例。这在浙江已非常普遍。有什么秘诀?整整16年,全省上下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抓、一锤接着一锤敲,用心讲、反复讲,用心教、反复教,推动群众由“垃圾扫出门”转变为“垃圾扔进桶”。2014年开始,浙江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到2018年,覆盖全省61%的行政村,分类后的有机垃圾制成有机肥就地还山还田。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浙江采用“伤十指不如断一指”战术集中发力。投入300亿元建设地下工程、隐蔽工程,重塑江南水乡韵味。3年时间,全省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村2.3万个,510万农户的厕所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得到了截污纳管,全省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在曾经的“水晶之都”浦江县,掀起了一场水晶产业整治雷霆行动,摘掉了“全省最脏县”的帽子,河水越来越清,鱼也越来越多。海盐县发动了“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行动,引导养殖户走上转产转业、绿色发展之路,江南水乡重现生机。

  (四)建立以人为本、互促互进的转化机制

  “千万工程”一路走来,浙江农村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村民的习惯发生了巨变,“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曾经凭借“靠山吃山”富起来的余村,环境破坏严重、村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痛定思痛,余村决定封山护林、保护环境。2003—2005年,村里相继关停了矿山、水泥厂和一大批竹筷企业。开山炸石的炮声和竹筷加工机器的轰鸣声停了,村里的发展也陷入困境,村集体年收入从最高300多万元缩水到不足30万元,几乎半数村民“失业”。旧的生财渠道关闭了,新的产业怎么扶持?老百姓怎么增收?余村人徘徊在十字路口。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听了村干部的介绍,他说,你们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是高明之举。还告诫村民,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的话,为余村人指明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干部群众坚定了走“养山用山”道路的决心。村里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和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田复垦,重新编制发展规划,把全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田园观光区3个区块。历经10年变迁,余村彻底变了样,优美的环境回来了,变成了“摇钱树”,形成了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全村280户人家有小轿车近200辆,不少村民在乡下建起了别墅,城里还有一幢洋房。村民富了,村里也富了,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0多万元,集体资产近5000万元。

  按照“两山”理念的指引,浙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充分运用“千万工程”成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美丽业态,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变“卖山林”为“卖生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从而打开了“两山”转化通道。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02元,连续34年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036∶1。转变村庄经营方式,把美丽经济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壮大有机结合起来,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发展美丽经济或配套产业,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从2016年的6920个下降到749个,走出了一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也更加积极支持和参与“千万工程”。

  (五)建立党建引领、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战场在乡村,最怕上热下冷,推进力度层层递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浙江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把基层党建工作贯穿始终、牵引带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二十条”。利用“千万工程”建设带来的客流和商机,通过景区经营、物业经营、配套服务和“飞地抱团”等途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消除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实施“农村头雁工程”。采取上级下派、乡贤回请、跨村任职等方式,吸引有知识、有头脑、有热情的人到村任职兴业,安吉县鲁家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个例。2011年的鲁家村,没有风景名胜,没有像样产业,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年轻人纷纷外出。村集体资产不足30万元、家庭人均年收入1.47万元,是全县倒数第一的落后小村庄。在上级党委的动员下,朱仁斌放下自己的产业返乡担任村支书,到任时,村里账上只有6000元,外债却有150万元。朱仁斌首先从改变村庄环境开始,自掏腰包整治环境,赢得群众信任。接着,这个外号“PPT书记”的村支书请专业机构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为村里找项目承接商,带着PPT四处奔走争取资金支持,争取在外成功人士投资捐款……到2018年,村集体资产已过2亿元,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鲁家村完成了从外债百万元到村资产过亿元的逆转,成为全国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

  “钱从哪里筹?地从哪里来?”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首当其冲的问题。浙江通过政府主导、整合盘活资源、集聚各类要素的途径来保障投入,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部分、部门项目配套一部分和规费收取减免一部分的办法,不断增加投入。16年来,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资金1800多亿元,其中“千万工程”专项资金不足1/3,其他资金主要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及奖补资金、农村公路建设和维护、农房危旧房改造、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工程、农村文化礼堂、农村厕所改造、村级一事一议、农村综合改革等相关项目而来。浙江每年安排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保障搬迁农民安置后优先用于整治需要。同时,引导村级集体、农户以多种形式投入“千万工程”;以乡情为纽带,鼓励浙商、乡贤等成功人士回乡参与农村建设,越来越多的主体到农村投资兴业,农村吸引要素回流的趋势不断显现,反过来又促进了“千万工程”建设。

  “三分建、七分管”。浙江合理划定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户的管护责任,建立乡镇综合管护、村级自行管护、专业第三方管护互为补充的长效管理机制,在乡镇设立公共设施管护机构,有条件的地方推行第三方物业管护。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落实管护责任。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将设施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合理承担卫生费、水费等义务。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爱护设施、保护生态、崇尚文明的社会新风。

  三、经验启示

  16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推进“千万工程”,与时俱进建设美丽乡村,探索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改革方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浙江经验”。“浙江经验”堪称全国新农村建设典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城乡统筹发展等理念为引领,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认真及时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切实把“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优化农村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为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注入动力。

  (二)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每年都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明确要求凡是“千万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浙江省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各级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全省高规格现场推进会。全省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和末位约谈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奖惩激励。坚持落实“四个走遍”(省委书记带头走遍所有县市区,市委书记走遍所有乡镇,县委书记走遍所有行政村,乡镇党委书记走遍所有自然村和贫困户)制度,注重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明确部门责任分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注重规划先行,从实际出发,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专业人员参与和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相一致,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注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和阶段性工作任务。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区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发展。

  (四)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

  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污水治理等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到实施绿化亮化、村庄综合治理提升农村形象,到实施产业培育、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美丽乡村创建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先易后难,逐步延伸。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再以星火燎原之势全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乡村升级版的跃迁。

  (五)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充分发挥规划在引领发展、指导建设、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坚决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造成“前任政绩、后任包袱”。推进“千万工程”注重建管并重,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同步抓实抓好。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进行,建设与管护同步考虑,通过村规民约、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实现乡村文明提升与环境整治互促互进。

  (六)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

  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市级财政配套补助、县级财政纳入年度预算,真金白银投入。据统计,16年来浙江省省级财政、市县财政累计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分别超过600亿元、1200亿元。积极整合各类资金,下放项目审批、立项权,调动基层政府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同时,通过宣传、表彰等方式,调动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

  (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开展“千名好支书”评选活动,在全省集中选树1000多名百姓喜爱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宣传“好支书”、学习“好支书”、争当“好支书”蔚然成风,“好支书”现象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中,始终注重强化乡村党员干部的执行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激励党员干部亮明身份、冲锋在前,敢于直面复杂局面、处置突出问题、纠正敷衍行为。广泛推行干部就近就亲就熟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和心声,及时帮助解决群众所需所求。

来源:选自《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7月版

编辑:陈馥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足球比分直播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